搜尋

台南新芽 Tainan Sprout

【公告】官網搬家囉!

各位關注台南新芽的朋友好!

台南新芽的官方網站已於2021年正式搬遷至 www.tnsprout.org
本處不再持續更新,所有最新消息及活動資訊請至新站查看。

感謝所有關心台南在地議題的朋友們一路上的陪伴!
台南新芽將持續關心追蹤市政議題與議會監督,也會努力讓全國性議題在地化,
希望在台南打造一個促進公民參與、對話交流的討論平台。

若您認同這樣的理念,歡迎以定期定額或單筆小額捐款支持新芽
您的點滴灌溉,將成為支持新芽持續在地耕耘的最大動力。

Featured post

【校園記憶與人權地景工作坊】人權地景的串連及白恐故事的轉化創作想法

【講座由來】

臺南女中校園裡的金龜樹下,一縷深埋於此的髮絲,牽出一段學姊丁窈窕遺留在此的故事,引領我們思索校園裡遺留的歷史傷痕。隨著丁窈窕的故事逐漸廣為人知,後世對於歷史與人權的反思,也有了新的期待。如同樹的盤根錯節,我們期望轉型正義、人權地景等概念,可以逐漸在校園深根。為此,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與在地團體台南新芽協會合作,策劃了一系列的「校園記憶與人權地景工作坊」,邀請在校生、校友,以及關心此項議題的社會大眾,累積對人權樹地景規劃的想像。

第一場工作坊以「藝術創作轉譯的政治受難記憶」為題,邀請到雞屎藤民族舞蹈劇場的編導陳慧勻老師、夾腳拖劇團團長吳易蓁老師,分享她們將人權、在地等議題融入藝術作品的敘事經驗。

人權地景的串連及白恐故事的轉化創作想法

講者:吳易蓁(夾腳拖劇團編導)

圖片 1

說故事,傳承母語與歷史

本次工作坊的第二位講者吳易蓁老師,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修編劇的他擅長寫故事,後來去英國念了電影製作,現在還有一個特別的身份——生產攝影師,在女性生產時記錄下新生的喜悅。

當了媽媽之後,或許是對母職有了更深的感觸,易蓁老師開始意識到傳承的重要,「我該怎麼跟小朋友講臺灣的歷史故事?從小,爸爸媽媽對我都是雙語模式,所以我後來才發現,沒有人跟小孩講台語的話,他以後就不會講了。所以,我們的劇團夾腳拖劇團,每個星期都會用台語講故事給小孩子聽。」重視母語與臺灣歷史的傳承,是夾腳拖劇團與易蓁老師的故事中承載的使命。

創作與摸索並進 

「我有很多腦中的故事想要說,從小就喜歡看臺灣故事,對二二八白色恐怖的歷史都很有興趣。」即便如此,易蓁老師到了國外求學後,還是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我是台灣人,但我不會用自己的語言介紹自己,我在人家說最好的戲劇學校念書,我們唸的都是莎士比亞、國劇,但我不會唱我們自己的歌仔戲,在戲劇教育中感受到文化的失衡,那時候才開始想像,要如何做我們自己的故事?」有感於國內藝術教育對自身文化的不理解,易蓁老師開始透過戲劇、繪本,甚至是旅遊書等各種產出,從書寫開始,一邊創作,一邊摸索臺灣文化的輪廓。夾腳拖劇團就曾演出她所編導的《西門的蘭醫生》一劇,講述傳教士醫師蘭大弼在彰化行醫的時的美談「切膚之愛」的故事。「我爸爸也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工作,那時覺得能用戲劇把自己家族的故事傳承下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編劇跨行編旅遊書?

《自由背包客》是易蓁老師出的第一本書,因為在英國念書的那一年,聽聞很多香港遊客來臺灣觀光,是為了看「選舉」而來,因為這對香港人來說是很特別的民主實踐。但是,其實臺灣還有很多和民主發展有關的題材,可以與外國互相交流。書裡頭包含了全島和民主運動、歷史事件有關的踏查地點,包含現存的不義遺址和殘存的建物痕跡,出版社將之定位為旅遊書,希望青年背包客能藉著此書,一步一腳印實地走訪,逐步理解臺灣民主化的歷史。

「我還要寫些什麼故事呢?有些故事是越早開始講越好,於是我就開始畫繪本。那麼,我要寫一本什麼樣的書呢?從企劃書開始,我很天真地把我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寫下來,然後想想繪本的定位、設定讀者是誰、創作風格是如何。」就這麼從初步開始打樣,造就《愛唱歌的小熊》、《說好不要哭》等適合親子共讀的繪本。

誰是愛唱歌的小熊?

大學畢業後參加陳文成基金會的營隊,親身遇到了白色恐怖受難者前輩,真正有了「歷史距離我們並不遙遠」的感覺,「一開始我是學員,後來跟大家一起當工作人員,認識了蔡焜霖前輩,我終於可以近距離的問他們問題,聽他們講故事。」受難者前輩的現身說法,讓紀錄片「白色見證」的場景躍然眼前。其中,與蔡焜霖前輩的互動影響甚大,每次去到綠島人權營,前輩總會提到他在綠島與摯友蔡炳紅的往日情誼。

原來,兩人在獄中因年紀相近,交情甚篤,原本以為終有一天能結束在綠島的監禁歲月,一起重回自由。但是,蔡炳紅卻在1956年被綠島再叛亂案牽連,改判死刑,摯友的受難,成了蔡焜霖前輩一生的痛。而蔡焜霖前輩出獄後,他的人生故事則更加傳奇,他創辦了王子雜誌,還資助了紅葉少棒隊,後來遇到貴人給他工作,在他當了雜誌社的老闆後,也請了很多以往的難友當員工。

《愛唱歌的小熊》是一個講述主角小熊拉拉,和一群被壞國王抓去島上的小動物們,在島上同甘共苦、共同脫離小島的故事。這是蔡焜霖前輩綠島歲月的隱喻,也希望以及開放性的結局,象徵亡者會守在身邊,讓孩子透過溫馨的繪本,了解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故事。

「眼淚那麼多了,我們要用快樂的方式講一個悲傷的故事。」

《說好不要哭》則是改編陳欽生前輩生命故事的繪本。前輩是馬來西亞華僑,1967年來到成大化工系求學,卻無端捲入台南市美國新聞處爆炸案,被扣上共產黨的紅帽子,成為捲入臺灣白色恐怖的異鄉人。故事裡的海豚東東,是一隻喜歡旅行的小海豚,夢想可以環遊世界。當他游到一座美麗的海上小島,被島上美麗的風景吸引之際,卻遇上小島岸邊的一場大火災,卻讓他被關進大籠子裡,見不到親愛的媽媽。

《說好不要哭》今年也從繪本改編為劇場,「我們用很多手工的感覺呈現這齣戲,玩偶、小丑,象徵陳欽生前輩的人生境遇。」這部戲是以操偶的手法安排,主角在被捕之前是真人所飾的小丑,被捕之後則換成用人偶來扮演,出獄之後身上的元素才慢慢被一個一個還回來,用這樣的戲劇手法表現政治犯與自由人間身分轉化的過程。

「追尋臺灣的過程,我透過創作去認識了臺灣這片土地。我記得是大三的時候,我走在中山路的巷子裡,蔡瑞月舞蹈社那時才被火燒過。」綠島的燕子洞、六張犁公墓,都是在課本裡看不到的臺灣史,然而那年代的臺灣史,其實也不只是一個個地景般的簡單直接,許多人的經驗與故事,一條條都是串連在一起的複雜脈絡,正等待我們交替編織不同的故事軸線,使臺灣史的圖騰更加明晰。

 

—校園記憶與人權地景工作坊第二場—

時間:11/16(六)下午13:30~17:30
主題:台南校園的白色恐怖
講師: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    林傳凱老師
地點:台南文化創意園區3樓凱旋數創講堂(火車站正門旁)

—校園記憶與人權地景工作坊第三場—

時間:12/15(日)下午13:30~17:30
主題:返校:校園中的人權歷史空間如何再現與詮釋?
講師:促轉會代理主委    楊翠老師
地點:國立臺南女中輔英藝大樓三樓 語文資優教室

報名方式:
南女學生:請登入南女學習記錄網,搜尋代碼1080200完成報名
南女教職員:https://bit.ly/2CB89o8
校友及校外人士:https://bit.ly/2NCh2o7

【校園記憶與人權地景工作坊】尋找臺灣──一個臺南囡仔的劇場解殖心靈小史

【講座由來】

臺南女中校園裡的金龜樹下,一縷深埋於此的髮絲,牽出一段學姊丁窈窕遺留在此的故事,引領我們思索校園裡遺留的歷史傷痕。隨著丁窈窕的故事逐漸廣為人知,後世對於歷史與人權的反思,也有了新的期待。如同樹的盤根錯節,我們期望轉型正義、人權地景等概念,可以逐漸在校園深根。為此,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與在地團體台南新芽協會合作,策劃了一系列的「校園記憶與人權地景工作坊」,邀請在校生、校友,以及關心此項議題的社會大眾,累積對人權樹地景規劃的想像。

第一場工作坊以「藝術創作轉譯的政治受難記憶」為題,邀請到雞屎藤舞蹈劇場編導陳慧勻老師、夾腳拖劇團團長吳易蓁老師,分享她們將人權、在地等議題融入藝術作品的敘事經驗。

 

尋找臺灣──一個臺南囡仔的劇場解殖心靈小史

講者:陳慧勻(雞屎藤舞團編導)

圖片 1

長假誤一生──與地方文史結緣

由於本場工作坊的參與者大多是高中在學生,第一位講者慧勻老師以高中畢業前的一段啟蒙作為開場。藉由學測甄試,她早早如願錄取了成大中文系,高三下學期到上大學前的空窗期,便成了有生以來最長的長假。期間她跟著文史工作者鄭道聰老師的腳步走踏臺南,見識到地方文史的迷人之處,這讓原先以寫作為目標的她,居然開始夢想成為一位古蹟導覽員。長假期間被臺南歷史深度「感召」的經歷,延綿到今日,成了雞屎藤舞團創作的素材。

各位同學,有聽過雞屎藤的舉手?

現場聽過雞屎藤舞團的人並不多,慧勻老師對此也不太意外。對一個以地方文史作為創作題材的舞團來說,能否被主流文化看見,似乎已經是件必須「佛系」以對的事情。不少人知道西方的莎士比亞,卻未必聽過臺灣的林摶秋;曾買票去看芭蕾舞表演,卻難以對歌仔戲產生共鳴。當今本土文化與西方強勢文化的抗衡失利,和臺灣做為殖民地的歷史密不可分。在殖民的情境下,臺灣文化的主體性不斷的被抽換、被壓縮,使得本土文化對大眾而言,就是一塊快被遺忘的陌生拼圖。

「一個愛國兒童的覺醒歷程」

「戒嚴是什麼?我只記得我小時候超級愛國的,我想那就是戒嚴吧。」回想滿懷愛國情操童年,不能說方言、國語要標準,作業簿上印著「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蔣經國死的時候,我大概小學三級,心裡很著急,『總統死了,國家會滅亡嗎?』我在電視機前面跪了下來,和弟弟兩人跪在電視機前啜泣。媽媽進門看到還想說發生什麼事了!」曾經的愛國兒童,對中華文化滿懷嚮往,何時「覺醒」開始瞭解台灣文化呢?「直到高中讀賴和的小說,我很震驚,為什麼有個東西寫得很樸實,但感受可以那麼深?有種東西、有種連結,是比沈從文、魯迅還要更深的,於是我看了非常多臺灣文學相關的書,高中之後就有種世界被打開的感覺了。」顯見教育情境中缺乏對自身脈絡的了解,對於曾被殖民的過去沒有反思,才會讓學生在接觸到本土文化的刺激後,觸發「覺醒」的感受。對此,慧勻老師在劇場裡找到了出口:「我自己的劇場歷程,其實就是我自己心靈解殖的過程,也是我如何觀看臺灣解殖的心路歷程。」

飄洋過海找到臺灣味

理解本土除了幫助釐清土地與個人解殖的歷程,也提供了不少創作刺激。「在英國的一年八個月中,所有的外國人都會問你,臺灣文化是什麼,但是我答不上來。臺灣就好像很複雜,有很多種文化結合在一起,但我說不清楚。」慧勻老師在英國研究日治時期的新劇運動,發現臺灣早在二O年代就有了融合各種文化元素的戲劇形式,「理解臺灣文化就是多元之後,我把所有元素放在作品中,所有同學都跟我說超有臺灣味的。」就這麼一邊在外求學、一邊慢慢釐清所謂「臺灣味」為何物,完成學業後,慧勻老師把這股創作刺激打包帶回臺灣,和母親在家鄉臺南一起創立了雞屎藤新民族舞團(2017年後更名為「雞屎藤舞蹈劇場」)。

真的可以「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嗎?

慧勻老師的母親是位舞蹈老師,她開設「許老師舞蹈教室」專教民族舞。講到民族舞,大部分人的想像大概類似中國的春晚,充滿彩帶、羽毛扇、亮片、。但在母親開始教舞的年代,民族舞的興起實際上充滿了政治因素。國民政府來臺後,為了持續強調自己是中華文化的正宗,舞蹈教育也成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下被動員的一環。臺灣頓時必須承載漢滿蒙回藏苗傜,連蔣總統誕辰都要跳民族舞獻壽。直到現在,學院系統裡的舞蹈教育,都還是以民族舞為大宗。

約莫是2002年,在慧勻老師就讀成大台文,媽媽也停下來念研究所之時,「我們開始覺得民族舞編起來「沒感覺」。「為什麼會沒感覺?這麼說好了,當你們想到臺灣的民族舞的時候,想到的是什麼?是採茶歌、豐年祭、歌仔戲。」她們漸漸發現,問題似乎是出在素材。「於是,我們開始尋找臺灣的新民族舞,什麼是臺灣、什麼是臺灣氣味、什麼是臺灣美學。」

什麼是臺灣美學?

街道上交錯的招牌、檳榔攤的螢光色、蓮花長輩圖、廟會中的色彩組合,甚至是貼皮家具的木紋,仔細觀察日常,才能嗅到真正的臺灣味。慧勻老師試圖在民族舞劇中表現出當今臺灣的地方色彩,稱之為「劇場中地方感的重建」。的確,在地方文化被均質化的時代,每個國際化的都市都長得差不多,很難辨認出個別的特色。那麼要怎麼做才會有地方特色?當代劇場工作者有志一同的著手處理這個議題,而主持雞屎藤舞團的母親便說,「我們來做臺灣民族舞好了,來做外婆的故事!」

上述發想的收穫可不只是一齣舞碼而已,透過這次編劇,慧勻老師和母親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外公外婆,除了深究外婆擔任林百貨櫃姐的摩登過往,還發現外公居然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科,比母女倆都還早做這一行。「《昭和摩登.府城戀歌》是我們第一場辦在全美戲院的演劇,不少長輩們牽著自己的孫子來看演出。我們才意會到,原來大家都想看跟自己的生命經驗有關的演出。那次是我們有史以來售票最好的一次!」

第一次嘗試地方素材就獲得好評,這也確立了雞屎藤後續作品以在地文化出發的基底。「清朝、日治、戰後、林百貨、五條港、葫蘆巷,我們嘗試過各種場域,也改編了不少作家作品。」包含反映臺南酒樓文化的作品《海安夢華錄》、取材自臺南獨有的藝陣十二婆姐陣的《婆姐》,改編自吳丙丁小說《小封神》的《府城仙怪記》,以及以臺南鬼故事為藍本的《府城夜話》。每一部作品,都踩出新民族舞臺灣美學的嶄新實踐。

創傷記憶的劇場實作

和今日講座主題「創傷經驗的藝術轉譯」較有關的作品,應該是以葉石濤同名小說為背景的《葫蘆巷春夢》。故事場景設定在三二一巷,將裏頭的宿舍設計成葉老的家,復刻葉老的生活、呈現他的過去。故事從日治時期談起,再經過二戰期間空襲的年代,日本戰敗之後,國民政府來臺,站在政權轉移的交界點,腳步踩在哪都不得安穩。白色恐怖時期,葉老多次入獄,即便出獄後還是持續被監視。「我所有浪漫的美夢,在殘酷的現實生活下完全沒了,那陣的我才開始覺得文學應該反映真實的人生,那時陣的真實人生,就是我的白色恐怖時代。」經過白色恐怖時期的迫害,葉石濤的文學觀更在意現實。而當我們回過頭重讀、轉譯這些作品時,也能看見政權轉移與時代斷裂這件事情,是一整個世代所共同經歷的陣痛,語言轉換的障礙和政治創傷經驗則伴隨而生。

雞屎藤做為一個從舞者到題材都訴求「接地氣」的劇團,正以臺南為基地,逐漸發展出他們獨有的肢體敘事。他們維持每年一齣新舞碼的產能,將殖民文化之下的地方性一一謄寫過來,再運用「新民族舞」的手法進行轉譯。或許有朝一日,這些曾被殖民政府當作政績宣揚、又被殖民政府刻意忽視的過往,終將能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中,逐一被改寫成真正屬於臺灣人的篇章。

 

—校園記憶與人權地景工作坊第二場—

時間:11/16(六)下午13:30~17:30
主題:台南校園的白色恐怖
講師: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林傳凱老師
地點:台南文化創意園區3樓凱旋數創講堂(火車站正門旁)

—校園記憶與人權地景工作坊第三場—

時間:12/15(日)下午13:30~17:30
主題:返校:校園中的人權歷史空間如何再現與詮釋?
講師:轉會代理主委    楊翠老師
地點:國立臺南女中輔英藝大樓三樓 語文資優教室

報名方式:
南女學生:請登入南女學習記錄網,搜尋代碼1080200完成報名
南女教職員:https://bit.ly/2CB89o8
校友及校外人士:https://bit.ly/2NCh2o7

 

台南新芽 2018 年度工作報告

台南新芽2018年度報告_fin_1.jpg

如無法順利閱讀,可切換至 》http://bit.ly/2LPeKzf

2018在地醫療與長照系列講座|第四季:在地實踐【偏鄉醫療】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新化分院是衛生福利部為照顧偏遠地區民眾就醫方便性與完善醫療服務,所設立之地區醫院,也是為東台南唯一的綜合醫院(涵蓋新化區、左鎮區、玉井區、楠西區、南化區、山上區等),由臺南醫院公辦公營,於民國90年設立,在90年11月13日院區開幕展開門診服務,進而增設急診、加護病房、急、慢性病房、開刀房及附設居家護理所各項服務,以提昇該地區的醫療水準。

繼續閱讀 “2018在地醫療與長照系列講座|第四季:在地實踐【偏鄉醫療】"

通用設計松

由台南新芽和胖地共同舉辦的「通用設計松」即日起開始報名至11月17日止,本活動熱情邀請想要以社會設計解決問題的朋友們組隊報名。

近年來黑客松(hackathon)活動盛行,所謂黑客松就是結合程式設計師(hacker)與馬拉松(marathon)兩個字,以程式設計師在短時間內共同密集工作以解決問題的活動,但我們更代入了社會設計的概念,開創出「通用設計松」的活動形式,讓我們一起來挑戰臺南友善城市的可能性!
繼續閱讀 “通用設計松"

2018在地醫療與長照論壇暨通用設計松說明會

台灣社會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的趨勢,不僅造成人口結構變化,更牽動產業結構如何轉型。台南新芽作為在地團體,討論醫療與長照議題時在意的是,市府的相關政策是否符合民間的需要?中央推動的醫療分級政策是否能拉近城鄉之間的醫療差距?而當我們想到長照時,不該只停留在失能之後的照護,更應包含如何促進老人健康,而應如何透過通用設計來改善社區環境以因應長照需求? 繼續閱讀 “2018在地醫療與長照論壇暨通用設計松說明會"

2018在地醫療與長照系列講座|第四季:在地實踐【長照與移工:外籍移工的職業健康風險】

自1989年10月起台灣開始引進外籍勞工,29年來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都能看到這群異鄉人的身影。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移工人口數首度超越本地原住民總人數。這樣的數據也許能嗅出些許端倪,台灣在高齡少子化的社會架構下,使得外籍移工與基層的勞動工作也越發緊密,而長照人力也高度仰賴外籍看護。 繼續閱讀 “2018在地醫療與長照系列講座|第四季:在地實踐【長照與移工:外籍移工的職業健康風險】"

古巴壯遊經驗

近年來,古巴逐漸打開觀光大門,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這顆加勒比海明珠,根據古巴最主要的新聞媒體格拉瑪日報(Granma)報導,光是2018上半年統計,已經突破兩百萬人次造訪。無可否認的,社會主義下的經濟制度逐漸瓦解,尤其今年新總統上任,象徵著從1959革命世代的交棒,未來古巴的走向如何無人知曉,但今日古巴究竟是是凍結在六零年代的氛圍抑或披著六零年代的外衣,藉由這次分享會帶給大家訊息。

繼續閱讀 “古巴壯遊經驗"

在 WordPress.com 建立免費網站或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