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由來】
臺南女中校園裡的金龜樹下,一縷深埋於此的髮絲,牽出一段學姊丁窈窕遺留在此的故事,引領我們思索校園裡遺留的歷史傷痕。隨著丁窈窕的故事逐漸廣為人知,後世對於歷史與人權的反思,也有了新的期待。如同樹的盤根錯節,我們期望轉型正義、人權地景等概念,可以逐漸在校園深根。為此,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與在地團體台南新芽協會合作,策劃了一系列的「校園記憶與人權地景工作坊」,邀請在校生、校友,以及關心此項議題的社會大眾,累積對人權樹地景規劃的想像。
第一場工作坊以「藝術創作轉譯的政治受難記憶」為題,邀請到雞屎藤民族舞蹈劇場的編導陳慧勻老師、夾腳拖劇團團長吳易蓁老師,分享她們將人權、在地等議題融入藝術作品的敘事經驗。
人權地景的串連及白恐故事的轉化創作想法
講者:吳易蓁(夾腳拖劇團編導)
說故事,傳承母語與歷史
本次工作坊的第二位講者吳易蓁老師,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修編劇的他擅長寫故事,後來去英國念了電影製作,現在還有一個特別的身份——生產攝影師,在女性生產時記錄下新生的喜悅。
當了媽媽之後,或許是對母職有了更深的感觸,易蓁老師開始意識到傳承的重要,「我該怎麼跟小朋友講臺灣的歷史故事?從小,爸爸媽媽對我都是雙語模式,所以我後來才發現,沒有人跟小孩講台語的話,他以後就不會講了。所以,我們的劇團夾腳拖劇團,每個星期都會用台語講故事給小孩子聽。」重視母語與臺灣歷史的傳承,是夾腳拖劇團與易蓁老師的故事中承載的使命。
創作與摸索並進
「我有很多腦中的故事想要說,從小就喜歡看臺灣故事,對二二八白色恐怖的歷史都很有興趣。」即便如此,易蓁老師到了國外求學後,還是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我是台灣人,但我不會用自己的語言介紹自己,我在人家說最好的戲劇學校念書,我們唸的都是莎士比亞、國劇,但我不會唱我們自己的歌仔戲,在戲劇教育中感受到文化的失衡,那時候才開始想像,要如何做我們自己的故事?」有感於國內藝術教育對自身文化的不理解,易蓁老師開始透過戲劇、繪本,甚至是旅遊書等各種產出,從書寫開始,一邊創作,一邊摸索臺灣文化的輪廓。夾腳拖劇團就曾演出她所編導的《西門的蘭醫生》一劇,講述傳教士醫師蘭大弼在彰化行醫的時的美談「切膚之愛」的故事。「我爸爸也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工作,那時覺得能用戲劇把自己家族的故事傳承下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編劇跨行編旅遊書?
《自由背包客》是易蓁老師出的第一本書,因為在英國念書的那一年,聽聞很多香港遊客來臺灣觀光,是為了看「選舉」而來,因為這對香港人來說是很特別的民主實踐。但是,其實臺灣還有很多和民主發展有關的題材,可以與外國互相交流。書裡頭包含了全島和民主運動、歷史事件有關的踏查地點,包含現存的不義遺址和殘存的建物痕跡,出版社將之定位為旅遊書,希望青年背包客能藉著此書,一步一腳印實地走訪,逐步理解臺灣民主化的歷史。
「我還要寫些什麼故事呢?有些故事是越早開始講越好,於是我就開始畫繪本。那麼,我要寫一本什麼樣的書呢?從企劃書開始,我很天真地把我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寫下來,然後想想繪本的定位、設定讀者是誰、創作風格是如何。」就這麼從初步開始打樣,造就《愛唱歌的小熊》、《說好不要哭》等適合親子共讀的繪本。
誰是愛唱歌的小熊?
大學畢業後參加陳文成基金會的營隊,親身遇到了白色恐怖受難者前輩,真正有了「歷史距離我們並不遙遠」的感覺,「一開始我是學員,後來跟大家一起當工作人員,認識了蔡焜霖前輩,我終於可以近距離的問他們問題,聽他們講故事。」受難者前輩的現身說法,讓紀錄片「白色見證」的場景躍然眼前。其中,與蔡焜霖前輩的互動影響甚大,每次去到綠島人權營,前輩總會提到他在綠島與摯友蔡炳紅的往日情誼。
原來,兩人在獄中因年紀相近,交情甚篤,原本以為終有一天能結束在綠島的監禁歲月,一起重回自由。但是,蔡炳紅卻在1956年被綠島再叛亂案牽連,改判死刑,摯友的受難,成了蔡焜霖前輩一生的痛。而蔡焜霖前輩出獄後,他的人生故事則更加傳奇,他創辦了王子雜誌,還資助了紅葉少棒隊,後來遇到貴人給他工作,在他當了雜誌社的老闆後,也請了很多以往的難友當員工。
《愛唱歌的小熊》是一個講述主角小熊拉拉,和一群被壞國王抓去島上的小動物們,在島上同甘共苦、共同脫離小島的故事。這是蔡焜霖前輩綠島歲月的隱喻,也希望以及開放性的結局,象徵亡者會守在身邊,讓孩子透過溫馨的繪本,了解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故事。
「眼淚那麼多了,我們要用快樂的方式講一個悲傷的故事。」
《說好不要哭》則是改編陳欽生前輩生命故事的繪本。前輩是馬來西亞華僑,1967年來到成大化工系求學,卻無端捲入台南市美國新聞處爆炸案,被扣上共產黨的紅帽子,成為捲入臺灣白色恐怖的異鄉人。故事裡的海豚東東,是一隻喜歡旅行的小海豚,夢想可以環遊世界。當他游到一座美麗的海上小島,被島上美麗的風景吸引之際,卻遇上小島岸邊的一場大火災,卻讓他被關進大籠子裡,見不到親愛的媽媽。
《說好不要哭》今年也從繪本改編為劇場,「我們用很多手工的感覺呈現這齣戲,玩偶、小丑,象徵陳欽生前輩的人生境遇。」這部戲是以操偶的手法安排,主角在被捕之前是真人所飾的小丑,被捕之後則換成用人偶來扮演,出獄之後身上的元素才慢慢被一個一個還回來,用這樣的戲劇手法表現政治犯與自由人間身分轉化的過程。
「追尋臺灣的過程,我透過創作去認識了臺灣這片土地。我記得是大三的時候,我走在中山路的巷子裡,蔡瑞月舞蹈社那時才被火燒過。」綠島的燕子洞、六張犁公墓,都是在課本裡看不到的臺灣史,然而那年代的臺灣史,其實也不只是一個個地景般的簡單直接,許多人的經驗與故事,一條條都是串連在一起的複雜脈絡,正等待我們交替編織不同的故事軸線,使臺灣史的圖騰更加明晰。
—校園記憶與人權地景工作坊第二場—
時間:11/16(六)下午13:30~17:30
主題:台南校園的白色恐怖
講師: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 林傳凱老師
地點:台南文化創意園區3樓凱旋數創講堂(火車站正門旁)
—校園記憶與人權地景工作坊第三場—
時間:12/15(日)下午13:30~17:30
主題:返校:校園中的人權歷史空間如何再現與詮釋?
講師:促轉會代理主委 楊翠老師
地點:國立臺南女中輔英藝大樓三樓 語文資優教室
報名方式:
南女學生:請登入南女學習記錄網,搜尋代碼1080200完成報名
南女教職員:https://bit.ly/2CB89o8
校友及校外人士:https://bit.ly/2NCh2o7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