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由來】
臺南女中校園裡的金龜樹下,一縷深埋於此的髮絲,牽出一段學姊丁窈窕遺留在此的故事,引領我們思索校園裡遺留的歷史傷痕。隨著丁窈窕的故事逐漸廣為人知,後世對於歷史與人權的反思,也有了新的期待。如同樹的盤根錯節,我們期望轉型正義、人權地景等概念,可以逐漸在校園深根。為此,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與在地團體台南新芽協會合作,策劃了一系列的「校園記憶與人權地景工作坊」,邀請在校生、校友,以及關心此項議題的社會大眾,累積對人權樹地景規劃的想像。
第一場工作坊以「藝術創作轉譯的政治受難記憶」為題,邀請到雞屎藤舞蹈劇場編導陳慧勻老師、夾腳拖劇團團長吳易蓁老師,分享她們將人權、在地等議題融入藝術作品的敘事經驗。
尋找臺灣──一個臺南囡仔的劇場解殖心靈小史
講者:陳慧勻(雞屎藤舞團編導)
長假誤一生──與地方文史結緣
由於本場工作坊的參與者大多是高中在學生,第一位講者慧勻老師以高中畢業前的一段啟蒙作為開場。藉由學測甄試,她早早如願錄取了成大中文系,高三下學期到上大學前的空窗期,便成了有生以來最長的長假。期間她跟著文史工作者鄭道聰老師的腳步走踏臺南,見識到地方文史的迷人之處,這讓原先以寫作為目標的她,居然開始夢想成為一位古蹟導覽員。長假期間被臺南歷史深度「感召」的經歷,延綿到今日,成了雞屎藤舞團創作的素材。
各位同學,有聽過雞屎藤的舉手?
現場聽過雞屎藤舞團的人並不多,慧勻老師對此也不太意外。對一個以地方文史作為創作題材的舞團來說,能否被主流文化看見,似乎已經是件必須「佛系」以對的事情。不少人知道西方的莎士比亞,卻未必聽過臺灣的林摶秋;曾買票去看芭蕾舞表演,卻難以對歌仔戲產生共鳴。當今本土文化與西方強勢文化的抗衡失利,和臺灣做為殖民地的歷史密不可分。在殖民的情境下,臺灣文化的主體性不斷的被抽換、被壓縮,使得本土文化對大眾而言,就是一塊快被遺忘的陌生拼圖。
「一個愛國兒童的覺醒歷程」
「戒嚴是什麼?我只記得我小時候超級愛國的,我想那就是戒嚴吧。」回想滿懷愛國情操童年,不能說方言、國語要標準,作業簿上印著「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蔣經國死的時候,我大概小學三級,心裡很著急,『總統死了,國家會滅亡嗎?』我在電視機前面跪了下來,和弟弟兩人跪在電視機前啜泣。媽媽進門看到還想說發生什麼事了!」曾經的愛國兒童,對中華文化滿懷嚮往,何時「覺醒」開始瞭解台灣文化呢?「直到高中讀賴和的小說,我很震驚,為什麼有個東西寫得很樸實,但感受可以那麼深?有種東西、有種連結,是比沈從文、魯迅還要更深的,於是我看了非常多臺灣文學相關的書,高中之後就有種世界被打開的感覺了。」顯見教育情境中缺乏對自身脈絡的了解,對於曾被殖民的過去沒有反思,才會讓學生在接觸到本土文化的刺激後,觸發「覺醒」的感受。對此,慧勻老師在劇場裡找到了出口:「我自己的劇場歷程,其實就是我自己心靈解殖的過程,也是我如何觀看臺灣解殖的心路歷程。」
飄洋過海找到臺灣味
理解本土除了幫助釐清土地與個人解殖的歷程,也提供了不少創作刺激。「在英國的一年八個月中,所有的外國人都會問你,臺灣文化是什麼,但是我答不上來。臺灣就好像很複雜,有很多種文化結合在一起,但我說不清楚。」慧勻老師在英國研究日治時期的新劇運動,發現臺灣早在二O年代就有了融合各種文化元素的戲劇形式,「理解臺灣文化就是多元之後,我把所有元素放在作品中,所有同學都跟我說超有臺灣味的。」就這麼一邊在外求學、一邊慢慢釐清所謂「臺灣味」為何物,完成學業後,慧勻老師把這股創作刺激打包帶回臺灣,和母親在家鄉臺南一起創立了雞屎藤新民族舞團(2017年後更名為「雞屎藤舞蹈劇場」)。
真的可以「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嗎?
慧勻老師的母親是位舞蹈老師,她開設「許老師舞蹈教室」專教民族舞。講到民族舞,大部分人的想像大概類似中國的春晚,充滿彩帶、羽毛扇、亮片、。但在母親開始教舞的年代,民族舞的興起實際上充滿了政治因素。國民政府來臺後,為了持續強調自己是中華文化的正宗,舞蹈教育也成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下被動員的一環。臺灣頓時必須承載漢滿蒙回藏苗傜,連蔣總統誕辰都要跳民族舞獻壽。直到現在,學院系統裡的舞蹈教育,都還是以民族舞為大宗。
約莫是2002年,在慧勻老師就讀成大台文,媽媽也停下來念研究所之時,「我們開始覺得民族舞編起來「沒感覺」。「為什麼會沒感覺?這麼說好了,當你們想到臺灣的民族舞的時候,想到的是什麼?是採茶歌、豐年祭、歌仔戲。」她們漸漸發現,問題似乎是出在素材。「於是,我們開始尋找臺灣的新民族舞,什麼是臺灣、什麼是臺灣氣味、什麼是臺灣美學。」
什麼是臺灣美學?
街道上交錯的招牌、檳榔攤的螢光色、蓮花長輩圖、廟會中的色彩組合,甚至是貼皮家具的木紋,仔細觀察日常,才能嗅到真正的臺灣味。慧勻老師試圖在民族舞劇中表現出當今臺灣的地方色彩,稱之為「劇場中地方感的重建」。的確,在地方文化被均質化的時代,每個國際化的都市都長得差不多,很難辨認出個別的特色。那麼要怎麼做才會有地方特色?當代劇場工作者有志一同的著手處理這個議題,而主持雞屎藤舞團的母親便說,「我們來做臺灣民族舞好了,來做外婆的故事!」
上述發想的收穫可不只是一齣舞碼而已,透過這次編劇,慧勻老師和母親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外公外婆,除了深究外婆擔任林百貨櫃姐的摩登過往,還發現外公居然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科,比母女倆都還早做這一行。「《昭和摩登.府城戀歌》是我們第一場辦在全美戲院的演劇,不少長輩們牽著自己的孫子來看演出。我們才意會到,原來大家都想看跟自己的生命經驗有關的演出。那次是我們有史以來售票最好的一次!」
第一次嘗試地方素材就獲得好評,這也確立了雞屎藤後續作品以在地文化出發的基底。「清朝、日治、戰後、林百貨、五條港、葫蘆巷,我們嘗試過各種場域,也改編了不少作家作品。」包含反映臺南酒樓文化的作品《海安夢華錄》、取材自臺南獨有的藝陣十二婆姐陣的《婆姐》,改編自吳丙丁小說《小封神》的《府城仙怪記》,以及以臺南鬼故事為藍本的《府城夜話》。每一部作品,都踩出新民族舞臺灣美學的嶄新實踐。
創傷記憶的劇場實作
和今日講座主題「創傷經驗的藝術轉譯」較有關的作品,應該是以葉石濤同名小說為背景的《葫蘆巷春夢》。故事場景設定在三二一巷,將裏頭的宿舍設計成葉老的家,復刻葉老的生活、呈現他的過去。故事從日治時期談起,再經過二戰期間空襲的年代,日本戰敗之後,國民政府來臺,站在政權轉移的交界點,腳步踩在哪都不得安穩。白色恐怖時期,葉老多次入獄,即便出獄後還是持續被監視。「我所有浪漫的美夢,在殘酷的現實生活下完全沒了,那陣的我才開始覺得文學應該反映真實的人生,那時陣的真實人生,就是我的白色恐怖時代。」經過白色恐怖時期的迫害,葉石濤的文學觀更在意現實。而當我們回過頭重讀、轉譯這些作品時,也能看見政權轉移與時代斷裂這件事情,是一整個世代所共同經歷的陣痛,語言轉換的障礙和政治創傷經驗則伴隨而生。
雞屎藤做為一個從舞者到題材都訴求「接地氣」的劇團,正以臺南為基地,逐漸發展出他們獨有的肢體敘事。他們維持每年一齣新舞碼的產能,將殖民文化之下的地方性一一謄寫過來,再運用「新民族舞」的手法進行轉譯。或許有朝一日,這些曾被殖民政府當作政績宣揚、又被殖民政府刻意忽視的過往,終將能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中,逐一被改寫成真正屬於臺灣人的篇章。
—校園記憶與人權地景工作坊第二場—
時間:11/16(六)下午13:30~17:30
主題:台南校園的白色恐怖
講師: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林傳凱老師
地點:台南文化創意園區3樓凱旋數創講堂(火車站正門旁)
—校園記憶與人權地景工作坊第三場—
時間:12/15(日)下午13:30~17:30
主題:返校:校園中的人權歷史空間如何再現與詮釋?
講師:轉會代理主委 楊翠老師
地點:國立臺南女中輔英藝大樓三樓 語文資優教室
報名方式:
南女學生:請登入南女學習記錄網,搜尋代碼1080200完成報名
南女教職員:https://bit.ly/2CB89o8
校友及校外人士:https://bit.ly/2NCh2o7
發表迴響